國家安全概念和重要意義 > 國家的重要人物事蹟

國家的重要人物事蹟


國家的重要人物事蹟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出現了不少名人,當中一些人對世界有非凡貢獻。

一.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
藥學家屠呦呦 1930 年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在 20 世紀 60 年代,引發瘧疾的寄生蟲瘧原蟲對當時常用的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影響嚴重,中國政府遂組織了眾多科研單位共同研製新的抗瘧疾藥物,1969 年,年僅 39 歲的屠呦呦獲任命為中草藥抗瘧課題組組長。


(屠呦呦親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並發表演說)

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團隊查閱大量中醫藥典籍,又尋訪民間藥方,並拜訪各地老中醫,終於鎖定從青蒿中提取抗瘧疾物質,經多次實驗,發現了對瘧原蟲抑制率達 100% 的有效成分。為了確保安全,她第一個試藥。接著,為了驗證療效,她第一時間趕去海南瘧區現場臨牀試用。隨後,成分的對抗瘧疾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並獲命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帶領團隊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而受益。為對抗瘧疾默默耕耘的她,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在 2011 年獲得美國拉斯克臨牀醫學獎,在 2015 年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拿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 (1930年-2021年),祖籍江西,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生於北京的袁隆平,自小認為學農好,1953 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之後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當老師。他當時想,這麼大一個國家,若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下定決心,通過傳播農業科學知識為國家作貢獻。1956 年,袁隆平帶着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經過數年摸索,發現天然雜交稻株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勢,於是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

1964 年,他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兩年後,他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 年,他正式宣佈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1976 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時至今日,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種植面積逾 1,700 萬公頃,佔水稻總面積的一半,僅是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 7,000 萬人。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也造福世界。80 年代,雜交水稻作為中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90 年代,該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至今,該項技術已推廣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重點解說
1.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對抗瘧疾作出重要貢獻,維護了國家的社會安全。

2.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有助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保障了國家的資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