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兒童發展 > 兒童發展的範疇

兒童發展的範疇

兒童的全面發展涵蓋身體發育、智力、社交、情緒和道德等多個層面,這些能力通常遵循從個人到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規律。育兒方式、學校教育、同儕互動、健康資源、發展刺激和探索機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兒童的發展進程,當發現子女出現明顯或持續的發展偏差時,家長應及時諮詢家庭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的意見。



一、體能發展

關鍵詞:大腦及身體發育、兒童肥胖

兒童發展涵蓋大腦與身體多方面的成長,包括身高和體重變化、感官發育、肌肉功能和腦神經發展及自理能力提升。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可根據經歷和環境中所接收的刺激而發展和重組,即使大腦過了幼兒階段的快速成長期,但中童期的大腦仍具可塑性且易受環境影響,故家長需保護子女免受有害壓力或忽視的影響。

此外,家長亦需關注兒童肥胖問題。鑑於香港社會普遍富裕和有豐富的食物選擇,兒童較易接觸高熱量食物,加上久坐習慣,導致超重比例上升,增加成年後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案例分析:父母鼓勵家寶獨立,現在家寶不但學會自己穿衣服和整理房間,在家裡亦會主動收拾自己的玩具,自理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二、認知、語言和溝通以及執行功能的發展

關鍵詞:理解及溝通能力發展、執行功能發展

兒童的認知發展於中童期進入「具體運思期」,雖然演繹及抽象推理能力仍未發展,但他們已開始使用邏輯去理解與具體事物有關的問題。此外,中童期兒童的語言能力快速發展,他們的詞彙量和語法理解不斷擴展,同時腦神經發展促進其理解能力的提升,使兒童成為更有效的溝通者。在適當的環境刺激和引導下,兒童的執行功能如抑制能力、工作記憶、彈性思維和策劃能力將隨大腦成熟而發展,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社交互動技巧。

案例分析:在母親的指導下,幼羚學會了按照步驟製作簡單的三明治,這不僅提升了她的動手能力,還讓她養成了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三、心理社交發展

關鍵詞:人格成長

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心理需求與社會期待的衝突,而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將能促進人格成長。中童期兒童若獲得對其主動行為的讚賞,會培養勤奮進取的品質;反之若缺乏鼓勵則易產生自卑感。家長可以通過給予正向回饋和適度肯定,協助孩子建立成就感,同時引導他們客觀評估自身能力,避免過度自信或自我貶低。

案例分析:有容在校內繪畫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父母和老師的讚賞激勵了有容,使她更加努力地創作,為她提供了創作動力,亦培養了她的自信心。

四、群性發展

關鍵詞:社交擴展及適應

兒童進入中童期後,社交範圍從家庭擴展到學校、同儕及社區。隨着大腦發育,他們的溝通能力和情緒理解能力顯著提升,並建立更深厚和互信的友誼關係。然而部分兒童可能在交友過程中遇到困難,甚至涉及欺淩問題。欺淩行為在高小階段更為常見,家長需要密切關注子女的社交狀況,並及時為子女提供支援。

案例分析:一心在群體活動中,發現有同學被排擠,於是她主動邀請那位同學一起參加。這讓一心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五、情緒發展

關鍵詞:情緒智能

認知和情緒智能對兒童的心理適應和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情緒智能是指理解、表達和管理情緒的能力,隨着大腦發育,中童期兒童在情緒成熟的成年人引導下,能逐漸加深對自身情緒的認識,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並獨立處理情緒問題,而非透過發脾氣或依賴照顧者來應對挑戰。

案例分析:英秀在演講比賽中感到十分緊張,她想起父母教導的放鬆方法,深呼吸後慢慢平靜下來,最終流暢地完成了演講,這讓她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更有信心了。



六、品德發展

關鍵詞:道德判斷、教育引導

品德發展能夠建立兒童的是非觀念、自我約束和責任感。兒童在7歲前的道德判斷主要基於獎勵和懲罰;7至9歲後,兒童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增強,道德判斷亦會轉變為更注重他人接納和認可。家長可通過身教示範、道德議題討論、教育引導、故事啟發及宗教薰陶等社會化途徑,幫助子女培養健全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案例分析:允行在放學回家途中看到一隻受傷的小貓,他回家後告訴父母,並一起帶小貓去看獸醫,這讓他學會了關心生命,並培養了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