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家長身心健康 > 促進家長身心健康的關注課題

促進家長身心健康的關注課題

 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各種壓力事件,無論是分離、經濟困難或親人離世,都可能使家庭陷入混亂。危機應對能力決定了家庭從失衡中恢復的時間長短,家長需特別注意以下可能對兒童造成重大壓力的事件,及時提供支援。



一、家庭中的分離
關鍵詞:家庭分離

家庭成員可能因工作分居、健康問題、監禁、寄養或移民等情況分離,使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變得困難,進而影響到彼此的情感交流和支持。家庭分離是不可控的變動,往往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情緒健康產生深遠影響,家長面對分離時的處理方式,將會塑造孩子應對變故的能力與態度。因此家長需要正視並接納自己的情緒變化,必要時亦可以主動尋求親友或專業支援,為孩子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援。

案例分析:允行的父親因外派工作長期不在家,他每週固定與允行進行視訊通話,並寄出手寫信件。允行把信件收藏在專屬盒子裡,每當想念父親時就拿出來讀。

二、家庭喪親
關鍵詞:喪親之痛、死亡認知

喪親是失去至親的痛苦經歷,家庭成員會以不同方式應對悲傷。家長常因保護欲而過度掩飾情緒,但這可能讓孩子更難表達自己的孤獨與不安。兒童對死亡的理解隨年齡而異,5歲起能認知死亡的意義,對死亡的理解亦與成人不同,導致他們隱藏感受或陷入自責。因此,家長需正視自身悲痛,同時理解孩子的反應,才能共同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案例分析:英秀的母親在丈夫離世後,不再強忍淚水。當她偶爾在英秀面前哭泣時,英秀會主動擁抱她,並與她一起翻看家庭相冊回憶父親。

三、家庭結構的轉變
關鍵詞:家庭轉變適應

穩定的家庭關係是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能顯著降低其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的風險。現代社會中,混合家庭、離異家庭和單親家庭等形式的家庭愈來愈普遍,但家庭結構的轉變往往伴隨着家庭角色重新定位和關係調整的壓力。兒童通常會將父母分離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由此產生強烈的自責感和不安全感,導致學業退步、社交退縮或情緒波動等適應問題。在應對家庭轉變的過程中,家長需要處理自身的情緒壓力,避免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子女,並通過維持日常生活規律,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案例分析:一心在父母離婚後變得沉默寡言。父親在每個星期的固定探望日都會帶她去圖書館,母親則堅持每晚睡前給她講故事,穩定的生活節奏讓一心逐漸重展笑顏。